横亘千里的太行山是不仅造就了云台山的风景,更孕育了愚公移山的传说和坚韧不拔意志。出生于1984年的孔侦宇教授是一个标准的独生80后,但当他2008年跨越了太行的群山,从山西来到焦作参加工作开始,就用坚韧不拔的精神为这座城市的脑血管病救治工作做着贡献。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八八医院(原解放军91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工作和学习的经历为他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当下,孔教授作为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即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焦作二院)神经重症团队的领头人与他的团队成员一起开始为焦作二院的卒中中心建设和焦作地区的卒中防治事业开启了新的征程。
立志:要做有能力,懂情商的脑血管病医生
孔教授的学习和工作生涯有3段转折。第一个转折是2008年,孔侦宇来到解放军91医院的第一堂课就是老主任对他说的“未来脑血管病患者会是我们神经内科救治的主体”这句话。而在日常工作中,当他看到的一个个因脑血管病而偏瘫的患者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的影响和沉重的负担时,孔侦宇从那个时候就立志从事神经内科的救治工作。而且长达十年的部队医院工作经历,也让孔教授的工作作风带有明显的部队的风范——不畏困难的作风、严明的纪律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二个转折是2013~2014年间的宣武医院忙碌而充实的缺血组的进修生活。因为宣武医院的三级复评,让孔教授等六位医生在焦立群教授的带领下承担起了宣武医院缺血组的临床工作,这段经历不仅让孔教授的手术技能得到了锻炼,也让他从焦立群教授那里学到了“我们不能做一位手术的工匠,我们要做一位有手术能力,懂情商的一个神经内科大夫”这句话。而这也成为他未来一直为止努力的方向。
孔教授人生的第三个转折是2018年加入焦作二院,因为这里不仅是焦作地区卒中防治的核心力量,还为他们这些年轻的80后中坚打造了全新的中央舞台。
责任:从神经重症开始进行移山的80后团队
2021年9月,焦作二院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计划抽调3个神经内科精英成员组建神经重症团队,并准备依托新成立的神经重症团队进行卒中中心建设模式新探索的时候,孔侦宇教授没有想到这个领头人的角色会落在他这个加入神内三区仅仅3年的“新人”身上。而当他在团队中遇见同为“80后”的神内一区的杨波医生、神内二区的乔科平医生和从外院引进的徐建辉医生的时候,不仅感受到了压力,也迸发出了不竭动力。
因为神经重症在焦作二院卒中中心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让在团队刚成立时,这4个铁人不仅要负责卒中急诊患者的诊断、手术和术后观察、回访,还要负责神经重症患者的救治和管理。虽然全科仅8张床位,但是快速的周转频率、大量的手术和每天两名医生的值班需求(一名在神经重症,一名在急诊)让所有人都忙碌异常,而且基本都远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有段时间,科室一天就需要溶栓七八台,这样的工作强度让他们四个人都不敢生病,因为一旦有一个人生病了,就会让整个科室的正常工作停摆。但是孔教授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意志挺了过来,而每位经过他们尽心尽力治疗而康复的患者也给他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从2021年9月到现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得到了每一位治疗患者的称赞,也得到了医院每位医生的认可。今年,团队又来了4位研究生新人,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不仅缓解了团队工作的压力,也为孔教授带动更多的同道一起开始焦作地区卒中防治这座“大山”搬山之旅提供了前提。
未来: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焦作地区卒中防治事业全面发展
在团队不断壮大的同时,孔侦宇教授并未忘记自己的初心——把我们医院的神经重症工作做好,让焦作二院卒中中心和绿道建设走出自己的模式,并且把我们的模式推广到县级医院和下级医院,让更多老百姓受益,并让我们卒中防治工作能走到全国的前列。而孔教授也已经开启了新的征途。
首先,孔教授积极带领团队积极学习最新的卒中治疗的知识、规范和理念,还常态化与医院的相关科室一起进行病例的复盘和分析。其次,科室已成功申请培训基地资格,不仅积极推进溶栓治疗下沉到县级医院,还全方位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院积极开展取栓治疗,让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早期救治。第三,深化与120急救的积极合作,并积极配合5G移动CT急救车的使用,为当下仍不具有检查能力的地区患者提供快速的多模式CT评估,减少患者的救治时间。第四,积极对现有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并通过科研和论文的形式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分享。最后,计划通过与基层及乡村医生一起积极推进卒中知识的科普,让卒中的救治知识和筛查工作深入人心。
这每一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无不需要耗费团队更多的心力和人力,而继承者太行儿女愚公移山精神的孔侦宇教授及其团队成员,正在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让全社会更关注当地的卒中防治形式,并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焦作地区的卒中防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郑重声明:图文由自媒体作者发布,我们尊重原作版权,但因数量庞大无法逐一核实,图片与文字所有方如有疑问可与我们联系,核实后我们将予以删除。
热门阅读
最近发表
焦作,版权所有